熊野伊勢2025:(五)小邊路D1_高野山⇢大股

路線:高野山⇢大滝集落⇢❌水ヶ峰分岐↪️⇢野迫川村巴士站⇢大股 ▪️ 距離18.6km、爬升979m、下降1147m。 ▪️ 總計7小時35分 [休息32分]。 ▪️ コース定数:29 1 ▪️ 本日印章: 01_高野山宿坊協会中央案内所[前一天蓋完] 02_大滝口女人堂跡 03_大滝集落 04_大股住宿(民宿かわらび荘/ホテルのせ川) ▪️ 行進紀錄[2025.03.21] 2 0851_便利商店 ->27 3 0919_大滝口女人堂跡 ->39\50 [1.28x] 1003_薄峠 ->21\35 [1.67x] 1029_丁石 ->43\45 [1.05x] 1115_大滝集落 ->127 [路線外] 1337_野迫川村総合案内所前バス停 ->43\40 [0.93x] 1421_東屋 ->47 1510_平辻の地蔵 ->71\85 [1.20x] 1626_大股バス停 0。 小邊路有挑戰性卻也很單純,每天前半段爬升到山頂或隘口、後半段回到低處留宿,如此重複四天。從「高野山」出發,依序在「大股」、「三浦口」、「十津川溫泉」三地過夜,第四天傍晚抵達「熊野本宮大社」。 住宿可以透過田邊市熊野旅遊局的 Kumano travel 處理,小邊路的住宿區域都在「南奈良」。第一天的大股、第二天的三浦口,各只有兩家可選,第三天請看「十津川温泉郷」即可。 真要說有什麼建議,一個是這網站有營業時間(0900-1700 JST)的限制,所以查詢空房狀況等事項請在白天搞定 XD 此外可以先按照大股/三浦口的空房狀況,彈性調整小邊路的出發日期、再預定其他住宿。 每一格等同於一日行程。 source:世界遺産熊野参詣道 小辺路 登山マップ(英語版) https://www.vill.totsukawa.lg.jp/traveling_guide/aruku/ 1。 用完早餐,離開光明院的時間比預期的晚,在便利商店做最後的補給,畢竟接下來得等到十津川才有超市。買完一輪發現 1L 大水壺少了一個,八成是遺失在寺院裡頭,緊張大師無奈之餘再進去買了一罐水,而且登山杖一直滑到地上到底是 \囧/ 整裝後出現一位老奶奶,比手畫腳半天才知道她想提醒我背包頂層拉鍊沒拉,雖然語言不通但這意外插曲讓我心情平復不少,覺得自己被祝福著。 天氣晴朗,轉了彎剛見著小邊路的指示牌,雖然只是個未除雪的緩坡,但就是沒有足夠的摩擦力前行。該來的還是得來,一番折騰穿上冰爪、重新背上行李、持著雙杖繼續往前。 起床去洗手間的途中一景,言簡意賅。 不過現在才發現為什麼佛教建築裡頭,會有很像西洋聖杯的東西XDD 開始。 遇見的第一個小邊路標示牌。 2。 網路上可以找到熊野古道多個單位發行的路線圖,我把和歌山縣與十津川村等三個版本都印成紙本,以夾鏈袋存放。電子離線地圖則是採用 YAMAP 與 Maps.me 兩款手機軟體。行進軌跡記錄則是使用 YAMAP app ,畢竟 Apple Watch 實在不太夠力 XD。 ...

November 11, 2025 · 1 min · Wei-Jen

熊野伊勢2025:(四)春分的相態變化

0。 多日健行起點在和歌山縣的高野山,是個擁有1200年歷史、百間以上寺廟聚集的宗教聖地。從此沿著小邊路就能抵達這次的目的地「熊野本宮大社」,只是有個問題:小邊路北段在冬季受積雪影響,部分路段可能會難以通行。 以往都是別人問氣象問題,這次變成自問「該如何定義冬季呢?」耳聞小邊路上的住宿難訂,中間任何一天的住宿沒訂到,也是整趟GG。所以得要試著「提前幾個月,找個不太冷又不太熱門的時段。」我知道整個命題很不科學,考量到橫豎都得挑個時辰,只能選個高期望值、並期待一向不錯的旅行運幫幫忙。 日本鐵路把所有能想到的資訊都塞進去了。 1。 推算出來的日子是春分,意義上是個好時間。於是春分當天在難波街上跑著跑著,早上七點整踏上前往高野山的區間車。我很享受在日本搭火車的時刻,比起地鐵可以看見窗外,如果是區間車還能好好端詳每一站都是什麼人上下車、呼吸車門開關之間帶來的空氣。 原本想搭這班天空號特別列車,可是需要透過電話預訂(相當日本人的作風),我還是搭普通車早點上去比較實際。沒料到我終究還是看到它了。:) 山頭白白 火車繼續開,外頭白的已經比黑的多 QQ 最後一段需要從極樂橋站改搭纜車上山,沿途仿若回到冬日一片銀白、車廂內著厚實衣物的眾人、氣氛變得不再日常。我感受到錯綜複雜的情緒,未知的部分要開始了,準備收集各種苦中作樂的回憶。 最後一段纜車往外看已經是全白。囧 一定是有禪意,對吧。 2。 高野山有五十幾間寺院提供住宿服務,稱為「宿坊」,除了過夜、還可以在寺廟裡頭體驗各種活動,包含聞名的「精進料理」,但那是下午 check-in 之後的事情。先卸下登山背包、前往奧之院,觀看一天兩次的儀式「生身供」吧,見證僧侶為弘法大師準備餐食的過程。整個流程很樸實,由一位和尚領頭、兩位和尚扛著箱子前往燈籠堂。 前往燈籠堂之前會經過御廟橋,過橋之後就是聖地因而禁止拍照,這樣的「結界」似乎對於日本信仰是重要的存在。此時只能以記憶描繪一切、如同參拜當下多半看不透裡頭有什麼。 至於準備離開燈籠堂時,巧遇「生身供」儀式結束後的回程,三位僧人照著原路回頭,人潮已散去。下午繼續誤打誤撞,得以瞥見正在舉行的各項特別儀式,時間地點一切都來得正好,感受喜悅與被眷顧的感覺。 合十 生身供(回程) 都來了還是蓋一下吧。 3。 早上踏進奧之院時,不時得隨著前人腳步以免陷入雪堆之中,順便欣賞樹上積雪緩緩灑落的光景。離開時已經慢慢看得到地面,偶爾成為雪泥狀,不再是冰晶雪塵、改以涓涓細流的形式點綴屋簷。下午在壇上伽藍見證融雪塊隨機掉落,眾人無一例外體驗綜藝節目般的從天而降。 ...

April 29, 2025 · 1 min · Wei-Jen

熊野伊勢2025:(三)距離感

0。 抵達關西機場,搭車前往大阪市區時,覺得自己的意識與身體不在同一處。腦袋還黏著在「城市模式1 」裡頭,猶如「頭過身還沒過」,仍在調整節奏與方向。雖然前面提到每次都會賦予意義,不過倒是出發之後才會逐漸拓印出來。 落地前機長廣播地面有小雨,火車窗外倒是明亮許多,駛抵難波站不急著去旅館,對著空白的月台拍了幾張照片。也不是平常沒有好奇心,掛上觀光客的角色後,更想紀錄任何有趣的事物。我還記得國中去南化水庫參觀時,興高采烈拿著底片相機對準紀念碑旁邊的銘牌,上頭寫著建造日期、蓄水量之類的資訊。旁人都是跟紀念碑之類的合照,我拍旁邊的牌子。過了這麼多年,還是一樣(笑)。 拿了西班牙朝聖之路的筆記本繼續寫,結果也沒寫多少XD 半睡半醒間,窗外經過大鳴門橋 難波站 1。 青年旅館要求在一樓入口處脫鞋,方能搭電梯到二樓的接待處,只穿襪子搭電梯的觸感好奇妙。開門後有點意外櫃檯人員沒搭理我,直到五分鐘後臨近checkin時間才活了過來。拿了鑰匙,推開房門,找到編號的那格,趴著讀滿滿兩頁的入住須知,迫不及待連上 WiFi。 剛過下午五點,市區選擇太多不知道吃什麼,鄰近的印度料理店評價不錯,就去看看吧。按圖索驥眼前一棟迷你商場,先是一個小小的廣場,餐廳燈色昏暗、斜對面印度風雜貨店的老闆看了我一眼,心想在這裡裝忙也不是辦法,去推餐廳門吧。原來只是燈光昏暗,要了菜單裝模作樣看了看,點完坐了下來鬆了一口氣。 咖哩一條街(x)的入口 好吃,旁邊還有naan 2。 在城市裡頭裝酷很簡單,特別是有智慧型手機的現世,有網路就可以遁入熟悉的時空,比例濃淡任君調整。我想起看過的日劇裡頭的印度餐廳與非日籍演員,東西不錯吃、試著用 paypay 付款、看著外場換了另一位打工阿姨。裹腹之後靈魂也跟上身體一點,可以做一些非必需的比手畫腳。 3。 出發前幾天的大雪、不夠高的氣溫預報,終究得要去登山用品店買冰爪。下午六點車站裡的 montbell 人滿為患,眼見每個人拼命抓,還好想到全程背行李這檔事,難得沒被沖昏頭。跟幾位店員眉來眼去,總算有一位大哥前來幫我解惑。他豪邁地拆開箱子,示意我脫鞋,然後就把鞋子裝上冰爪了(!!!)雖然本來就會買,但這麼直接沒問題嗎。此刻感受到不同文明對於預設值的差距 XD 見他用起子俐落地調整完左腳的冰爪,問我要不要連右腳一起處理。實在不好意思,可是一想起以往的蠢事,還是請他一併處理比較實際。畢竟性命要顧,得收斂不必要的客氣。 不太好看,功能性大於一切 感謝店員幫我搞定冰爪 遠方的山路白雪皚皚,心頭涼涼 4。 回旅館前去了朋友推薦的夫婦善哉,外頭喧嘩裡頭安詳。原本直奔兩人座,倒是女老闆請我坐四人桌,如此一來購物袋與背包都有自己的位置,用不著小心翼翼。老闆跟朋友在櫃檯聊天,一組日本客人坐在另一角,店不算大但每個人都穩穩待在自己的空間,我很享受這樣的時光。不用擔心自己佔掉店家太多位置、吃太慢導致外面大排長龍、(因為聽不懂所以)他人的八卦與我無關。不用過度思考他人的需求,思緒總算真正追了上來。 善哉 很難想像日本的馬路塗成這樣,但似乎很認真(?) 拿著手機、打開地圖與交通app,刷卡或付現。無論在哪個國家,只差在語言不同、貨幣不同、人種不同、食物不同,終究能直覺地完成日常的各種需求。 ↩︎

April 15, 2025 · 1 min · Wei-Jen

熊野伊勢2025:(二)地圖(們)

0。 同樣都稱為旅行,現世呈現的樣貌很多元,也慢慢得知自己擅長什麼、重視哪些環節。相比於橫跨數個月史詩等級的PCT健行,每天可以好好休息的Camino/熊野古道是目前最喜歡的模式:白天揮汗前行、日落慵懶躺平。 比起使用交通工具,徒步旅行對於迷路可說是愛恨交織,能從一條預計的路線擴展成一個搜索平面,但僅限於不趕時間的時候,才能好好欣賞多一個維度的美感。這次的小邊路多數在山林之間,以普通速度前行並無太多撤退點,完全不敢只靠時好時壞的路感。 1。 雖然說 Google Maps 與蘋果地圖就足以應付日常生活,可是山區訊號普遍不良,因此擁有離線地圖功能的軟體,還是必然得做的準備。建議大家都去玩看看、熟悉一下運作機制、順便下載需要的區域資料(app與離線地圖的資訊,通常是需要分開下載。)我手機常備的軟體是 Maps.me ,此外 YAMAP 擁有豐富的日本健行地圖與資源,所以這次旅行也靠它作為紀錄參考用。另外還可以下載網友先前走過的軌跡(GPX檔案),一旦偏離太多手機就會跳出提醒。 2。 這些瑣事看起來很無趣,不過每次鑽研都會有新發現,而且野外地貌隨季節流轉,他們可說是可以安心上路的好夥伴。 我知道,我一直都很喜歡看地圖。因為上頭五顏六色、各種符號散落一地猶如尋寶遊戲、可以想像自己沿著某條路徑到另一個未知之境。 3。 搜集路線資料時,發現日本的各層級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網站,特別是觀光領域,還會因應主題分成多個特設網站。於是每看一個網站,首頁底下還有滿滿的相關網站連結,可說是寶庫、也是資訊洪流,我也在這裡頭甘之如飴地溺水了好幾次 XD。 4。 小邊路全程從(和歌山縣)高野山到(和歌山縣)熊野本宮大社,約莫70公里的路程通常拆分為四天的路程,依序在(奈良縣)大股、(奈良縣)三浦口、(奈良縣)十津川溫泉過夜。當我還在台灣時,看著不同單位發行的數位地圖時,覺得同樣一段路線,說故事的方法很不一樣。 5。 像這樣有特定目的的地圖,除了基本的路線指引,還會包含容易迷路區域的放大說明。我這邊放上同一段不同發行單位的地圖,和歌山縣(淺色日文版1)、十津川村日文版(綠底日文2)、十津川村英文版(淺色英文3)。 和歌山縣日文版 十津川村日文版 十津川村英文版 可以看到日文版的資訊量最多,包含各點間的行進時間、清楚的海拔與里程描述、路標所在地、還會跟你說哪些路段陡上之類的叮嚀,英文版則是相對簡單不囉唆 XD。對於台灣人來說,有另外一個奢侈的煩惱,就是地點名稱多為漢字,於是可以考慮參考多份地圖。 6。 上路時,變成胸前袋子放著三份當日的紙本地圖、手錶存著軌跡檔案、不時用手機查詢YAMAP上頭的離線地圖、同時東張西望看看自己有沒有漏掉什麼路標。有點蠢,但畢竟是獨自行走嘛,小心點總是比較好。 至於預估時間跟實際行走的時間有機會再來說吧。😅 原圖 source:https://www.wakayama-kanko.or.jp/courses/detail_58.html ↩︎ 原圖 source:https://www.vill.totsukawa.lg.jp/traveling_guide/aruku/ ↩︎ 原圖 source:https://www.vill.totsukawa.lg.jp/traveling_guide/aruku/ ↩︎

April 6, 2025 · 1 min · Wei-Jen

熊野伊勢2025:(一)迴圈與邊界。

0。 今天愚人節,我知道自己不算聰明的人,所以時常透過不停繞著一個問題,慢慢感受到可能的答案是什麼,例如:我是什麼樣的人。開始自助旅行之後,去哪裡取決於「想不想得到這趟旅行的意義。」 正如以前說過的,意義不用很大,可是希望這是我真正想要的、而不是因為最近很熱門(畢竟人多好可怕)。至於一開始的靈感來自於,年少讀過的那些神話、書籍與地圖,等待念頭冒出枝枒,我就知道出發的時機到了。 1。 某年在PTT看到板友推薦和歌山的熊野古道,盤算可以走進大自然、不是熱門的景點(和歌山不是只有貓站長嗎)、加上還沒去過關西,心想真是太棒了,那也是第一次見識到日本人多麽熱愛蓋章做紀錄,會這樣說是因為古道沿途有官方設定的蓋章點,搭配官方設計精美的押印帳,親身體驗IKEA效應的美好。 上路之後,知道熊野古道有條遠在歐洲的姊妹路線,一樣可以沿途搜集印章,兩國路線搜集完還有特別的認證。心想多年前已經去過西班牙,按我的個性再去一次難如登天,就挑自己想走的路線,好好享受就好。 2。 沒隔幾年,居然去了西班牙一趟,糊裡糊塗拿到原以為遙遠的另一半證書,這下好玩了。沒想到,隔年開始的漫長疫情又轉了一個彎。一直到今年初才算是下定決心,想要了結生活中的各種迴圈,當然這個日西交織的健行再次跟我 say hello。 3。 跟西班牙朝聖之路一樣,熊野古道也是多條路線的集合,從滿足 DUAL PILGRIMS 條件的路線中擇一就好。跟在西班牙的時候一樣,這次也是很天真地選了相對人少、有挑戰性的路線:小邊路(高野山~熊野本宮大社,約70公里),希望能在四天的徒步之旅中獲得一些啟發。 4。 這條多年織成的迴圈旅行,最終讓我看見步道的邊界、以及自己的健行技能與心理的邊界。

April 1, 2025 · 1 min · Wei-Jen

也許你該找人聊聊: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,以及我們的生活

BEFORE:諮商心理師的書籍很多,清一色是一個又一個個案,總覺得那些故事既貼近卻也遙遠,想劃的重點很多但看似無用。 AFTER:看起來有點厚,需要一段時間進入作者的狀況。也許是自己有了一點生活經驗,在故事間的片段中,我才發現也有著作者的領悟。看電影也是如此吧,人生有限,我們在戲院裡頭快速體驗他人的人生。我很好奇是如何鉅細靡遺地記錄這一切呢?或許有人會覺得過於詳細,但對我來說倒是這本書迷人之處:太多太多可以與自身體驗對應之處。 HINT: 有機會就去諮商吧,特別是還在學校的人,要好好把握資源。 接受自己的所有故事,寫下來有很多好處:減少(朋友接收的)垃圾量、日後回顧這些垃圾會轉化為寶貴的事物,就跟石油一樣。 你以為會隨著年齡增長會自然解決的,也許會一直在那裡,性格或特質也是如此。這句話的另一面是,不管是什麼年紀的人,面對愛情總是有小劇場,世故化也許不是萬靈丹。 FOR: 對諮商有興趣的人 諮商過,還在猶豫要不要再來一輪的人 尋找共感的人 INFO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: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,以及我們的生活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: A Therapist, HER Therapist, and Our Lives Revealed ISBN:9789869804097 圖書館藏書

November 4, 2020 · 1 min · Wei-Jen

常搞不清楚的逸入逸出過程 (entrainment/detrainment)

我常會有把詞彙搞反的困擾,有時候會想說是不是自己的大腦出了什麼問題,不過今天說的是另外一種類似的困擾,也就是一組相反的科學用語的中文解釋:描述雲朵跟外界交互過程的逸入/逸出過程。 我查了一下字典: detrain: to get off a train 突然發現用字典上的意義來思考就比較容易記憶。 以我們所關心的主題來說,「detrain」這個過程就像是「離開」,不過在此不解為火車、而是雲朵。換言之,也就是描述離開雲朵的過程。更精準的說,也就是「潮濕的雲內空氣」跑到外頭的乾燥大氣中。而中文的翻譯則是對應於前面說的「離開」,也就是所謂的「逸出」過程。 雖然不算什麼大事情,但是透過這樣的方式還是好記多了。 此外,查這些資料時看到科學月刊的文章 《收集水氣的濃積雲》,作者把這個過程描寫得很清楚、值得一看。

April 20, 2016 · 1 min · Wei-Jen